铤而走险的成语故事


铤而走险

拼音tǐng ér zǒu xiǎn

基本解释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。铤:快跑的样子;走险:奔赴险地。

出处《左传 文公十七年》:“小国之事大国也,德则其人也,不德则其鹿也,铤而走险,急何能择?”


暂未找到成语铤而走险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铤而走险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月明千里 南朝 宋 谢庄《月赋》:“美人迈兮音尘阙,隔千里兮共明月。”
好说歹说 清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回:“掌柜的便同他们好说歹说,说我们都是乡邻,你们也犯不着来害我。”
不辱使命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三章:“寿昌大笑起来,掉头对着立群说:‘不辱使命!’”
刻骨铭心 唐 李白《上安州李长史书》:“深荷王公之德,铭刻心骨。”
用心良苦 清·钱谦益《题怀麓堂诗钞》:“孟阳于恶疾沉痼之后,出西涯之诗疗之,曰:‘此引年之药物,亦攻毒之箴砭,其用心良亦苦矣。’”
奇才异能 唐 吴兢《贞观政要 择宫》:“臣愚岂敢不尽情,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。”
源源不断 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欲常常而见之,故源源而来。”
牝鸡司晨 《尚书 牧誓》:“牝鸡无晨。牝鸡之晨,惟家之索。”
铺天盖地 宋 释惟白《续传灯录 卷二 志仁禅师》:“问:‘如何是和尚家风?’师曰:‘遮天盖地。’”
藏形匿影 《邓析子 无厚》:“君者,藏形匿影,群下无私。”